查看原文
其他

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季:面向2035,中国教育现代化有哪些亮点?

李帆 人民教育 2020-08-29


近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(2018-2022年)》(以下简称《实施方案》)。这两个文件,远近结合、相互衔接,明确2020、2022、2035年的发展目标,吹响了新时代向教育现代化进军的号角。


为什么党和国家作出这样的战略安排?其中的亮点有哪些?确保两个文件落地,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、进行突破?就大家关注的话题,《人民教育》记者采访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季。


 

记者:陈主任好!在您看来,党和国家为什么在此时推出关于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安排?这样的安排与实现国家现代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?


陈子季: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:“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。”同整个国家有一个从大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一样,我国教育事业也将经历一个从“有学上”到“上好学”、从“大起来”到“强起来”的过程。


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提出到2035年“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”。《实施方案》覆盖了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,党和政府将用五年时间,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、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的基础上,向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推进一大步。


之所以要作出这样的安排,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强国建设,为把我国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、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。这里,实际上涉及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实现国家现代化这“两个现代化”的时间节点安排及其相互关系问题。大家知道,无论是按照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我国现代化建设“三步走”的战略规划,还是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“两步走”战略,我们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是在2035年。而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,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,“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,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,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”。这就意味着我国教育现代化要比整个国家现代化提前15年实现。那么,党和国家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战略安排呢?这主要是因为,教育在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,具有基础工程的地位和作用:一方面,国家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不断引领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;另一方面,教育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有力支撑着国家现代化的逐步实现。

 

记者: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。《实施方案》定位于行动计划和施工图,是本届政府任期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、建设教育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。据我们了解,两个文件出台后引发了高度关注。您认为文件中有哪些亮点?


陈子季:两个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,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穿到各个方面,并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,这是最亮的地方。


除此之外,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和《实施方案》还有很多亮点:一是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。从文件中可以看出,教育现代化不仅是办学条件的现代化,也包括教育理念、体系、制度、内容、方法和教育治理的现代化,而且明确“提高质量”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。二是教育理念的更新。在“以德为先、全面发展、面向人人”等观念的基础上,文件中多处强调了多样化、个性化、选择性,终身学习、共建共享等现代教育理念也很有时代性。三是特别注重制度设计、体制机制建设,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,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、继续教育,从信息化到国际化,都提出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任务,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。四是在《实施方案》中提出了省部合作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措施,为全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战略支点,这是一个推进策略方面的创新。

 


记者:我国有独特的历史、文化和国情。推进教育现代化,必须扎根中国、融通中外、立足时代、面向未来。您认为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和《实施方案》有哪些地方体现出中国特色?其前瞻性又突出表现在哪里?


陈子季:文件既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,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目标的世界水准,也更注重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中国问题,沿着中国特色教育道路前进。


中国特色体现在哪里?首先体现在强调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,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党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,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成为可能。其次是以党的教育方针指导教育工作,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,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六个下功夫”方面提出了很多具体措施。再次,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目标、措施都是从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,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结构性问题、最突出的矛盾,设定面向高目标但没有盲目求新求快。最后,就是两个文件将教育现代化与中国经济转型、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格局变化相匹配,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,特别是服务产业发展、服务城乡建设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。


两个文件确定了实现教育现代化、建设教育强国的蓝图和行动纲领,将引领中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成就、实现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、再创辉煌。其前瞻性突出表现在:一是突出提高质量的核心要求,回应时代呼唤,顺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盼。二是突出教育公平,既注重解决新时代教育区域、城乡、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,又注重保障随迁子女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、残疾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利。三是突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,以学习者为中心,建立渠道更加通畅、方式更加灵活、资源更加丰富、学习更加便利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。四是突出新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引领作用,适应信息化等新技术发展带来的知识获取方式、传授方式、教与学的关系的革命性变化,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、管理、学习、评价方面的应用,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。五是突出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,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全局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服务教育现代化建设需要,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。


记者: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描绘了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,时间跨度长,任务重大。在您看来,为了确保文件落地,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、进行突破?


陈子季: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和《实施方案》完成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,也明确了近年的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将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方案,各级各类学校都面临发展目标、政策环境的新变化。


为保证两个文件得到不折不扣的实施,首先,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,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工作日程,主要领导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“熟悉教育、关心教育、研究教育”,协调解决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,当好教育的“后勤部长”。对于各级党委和政府来说,抓改革、抓发展、抓稳定固然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,抓教育、抓人才、抓创新同样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,而且抓教育、抓人才、抓创新就是抓先进生产力发展。牢固树立这样的教育理念,同牢固树立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,同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同真正使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改革取向,都是完全一致的。这是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标志。


其次,各地教育发展面临一些具体问题,或者改革过程中的瓶颈问题,需要发挥地方的创造性,要继续鼓励地方先行先试,要营造鼓励干事、鼓励创新、保护改革者的氛围。教育现代化是靠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一步步实现的,要提高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的素质,选好配好校长,给教师减压、给学校“松绑”,真正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。


最后,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“办好教育事业,家庭、学校、政府、社会都有责任”,社会越来越关注教育问题,教育观念冲突也比较激烈,要贴近民意、凝聚共识,发动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,形成合力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。


文章来源 | 《人民教育》杂志2019年第6期

作者| 本刊记者 李帆

微信编辑 | 魏倩


推荐阅读


一节不起眼的小学德育课如何上出彩?| 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⑤

论文专利都不管用,体质测试成绩优良降5分上清华!| 关注

是谁偷走了孩子的睡眠? 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儿童“全体缺觉”

如果班上某个学生被孤立了,老师您怎么办?| 每周一问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